跳至内容

祝贺!人机交互实验室3名同学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2名同学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优秀毕业论文名单及优秀毕业生表彰名单。计算机系人机交互实验室梁宸(博士)沈习远(硕士)丁皆新(硕士)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沈习远丁皆新荣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梁宸

自我介绍:梁宸,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机交互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手势交互建模、可穿戴动作感知、多模态融合感知等。他在国际人机交互、普适计算与人工智能顶级会议/期刊CHI、UIST、Ubicomp、ICML、AAAI上发表论文超过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两次获得ACM CHI最佳论文提名奖。他将于2024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艺术学域(CMA)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导老师:史元春

获奖名称: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空间计算中的高效手势交互方法研究》

论文简介:我的博士论文面向图形用户界面的原子交互任务,主要研究了基于手势的空间图形界面中的原子交互手势的高效传感方法,解决空中手势动作交互的连续性、随机性、灵敏性带来的识别问题。


沈习远

自我介绍:沈习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新型传感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旨在通过人体运动建模、多模态融合等方法,实现低成本传感器对用户动作的准确识别。2024年秋将前往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

指导老师:喻纯

获奖名称: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毕业论文题目:《基于智能戒指的手部动作识别方法》

论文简介:配备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智能戒指以其小巧轻便的体积和贴近手指的设备形态,天然适合日常穿戴与感知手部交互动作。然而,智能戒指的传感能力受限于尺寸和传感器精度,对用户手部动作的精细准确感知面临挑战。论文基于“构建与加入物理先验知识”、“传感器信息融合”和“用户个性化学习”三条解决路径,提出三项新的智能戒指交互技术,旨在从人机两个方面获取更多传感器外的信息以辅助手部动作识别,从而提升智能设备的交互准确性和效率。


丁皆新

自我介绍:丁皆新,GIX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通过可穿戴设备上的智能感知技术追踪和理解用户行为,以支持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提供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并应用于教育、AR/VR等领域。2024年秋将前往华盛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博士。

指导老师:史元春

获奖名称: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毕业论文题目:《智能指环上任意表面追踪与微手势输入技术研究》

论文简介:在未来,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将成为人们与物理和虚拟世界交互的主要方式。高效、精确、符合人体工学的输入方式是XR中自然、沉浸的交互方式的基础。论文提出了一种指环形态的人机交互接口技术,同时支持用户任意表面上连续二维精准指点输入以及离散的手势指令输入能力,具有自然高效、轻便易用的优势。该工作实现并搭建了多源传感数据融合软硬件原型系统,包含光流传感器、接触式麦克风、惯性测量单元,支持准确的表面接触与识别、二维指点、微手势识别等功能。通过用户实验,该工作验证了技术在指点、指令输入等交互元任务上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并展示了软硬件系统在扩展现实中丰富的交互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