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史元春教授参加第七期AI Time 《论道人机交互VS智能》

第七期AI Time《论道人机交互VS智能》,邀请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史元春、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田丰、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益强、小小牛创意科技CEO曹翔四位嘉宾,论道人机交互的发展及未来。



史元春教授介绍了人机交互发展史

1979年,当年轻的乔布斯拜访施乐PARC研究中心时,他看到了施乐新发明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相比当时的文本命令行界面,程序图标、窗口化、下拉菜单和绚丽的图像效果把乔布斯狠狠地震撼了。

“仿佛蒙在我眼睛上的纱布被揭开了一样。”《乔布斯传》中如此描述乔布斯当时的感受:“我看到了计算机产业的未来”。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迅速将GUI移植到苹果产品上,随后上市的Macintosh取得了轰动效果。

史元春教授介绍人机交互发展史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触摸屏或图形用户界面,在40年前尚是石破惊天的革命。

在计算机横空出世的这近半个多世纪里,有一些学者做出了巨大的、直接的贡献。

《创新者》叙述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伟人”

Vannevar Bush

1945年,在电子计算机尚未“出世”时,范内瓦·布什就发表了题为“As We May Think”的文章,形象描述了未来个人电脑——一种被称为MEMEX的机器,阐释了直接交互、超链接、网络存储等概念。

J.C.R Licklider

1960年,约瑟夫·利克莱德提出“人机共生”的思想,并在布什的领导下通过美国国家科技计划大力支持了人机共生理念下的图形与可视化、虚拟对象操控、互联网络等研究项目,在他的主导下,个人电脑、互联网络的标志性关键技术在六七十年代逐次诞生了。

约瑟夫·利克莱德领导的交互式计算,不但研发了分式操作系统,而且直接地引导了图形技术。

在Vannevar Bush、J.C.R Licklider、 Doug Engelbart、Bob Taylor等先驱的推动下,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共同参与下,计算机从没有用户界面,到有了图形用户界面,开创了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络等惠及整个社会的新产业。

未来,在新的传感和多媒体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机器将可以通过感知和数据处理技术来理解我们,来理解周围的环境,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

随后,史元春教授分享了课题组最新研究进展–自然用户意图的准确理解

在使用手机软键盘时,你有没有误触的苦恼?26个字母挤在狭窄的输入界面里,再配上胖乎乎的手指,点错的经历太多了。

这是触屏这种自然交互界面上典型的难题:胖手指难题。输入信号脱离了精准的接口设备,还有可能达到精准的输入效果吗?

史元春教授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推理的自然用户意图理解框架,建模用户行为特征,在模糊的输入信号上推测用户的真实意图。你点的不准没关系,算法可以猜得准。基于这项技术,史元春教授的团队已经研究实现了手机、平板、头盔、电视等一系列接口上的输入法,输入准确度大幅度提高,且几乎不需要视觉瞄准,进而还能支持盲人用户准确实现软键盘输入。


相关成果已见诸实际应用,如:电容屏防误触技术部署在了华为MATE系列千万量级手机上,智能输入意图推理算法应用在搜狗和华为的输入法无障碍手机交互技术应用于手机淘宝和支付宝等。

史元春教授指出,要建立一套理解人的意图表达的计算框架,我们还要继续在理论和传感技术上做更多研究。


观看论坛完整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257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