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奥运圣火再次在鸟巢点燃
在开幕式中
有不少清华人的身影
人机交互实验室有4名学生担任冬奥志愿者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冬奥故事”
01 朱翊豪
在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朱翊豪同学作为国家体育场赛事服务领域运动员看台组的一员,在最前线为运动员提供志愿服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朱翊豪同学在鸟巢欣赏了多场精彩的田径赛事。除了激烈的竞技以外,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场馆内外无比热情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后来他知道那些人是他的亲学长学姐们,他们被称为清华的“鸟巢一代”,所以当2022冬奥会志愿者开始报名时,朱翊豪同学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鸟巢的场馆服务工作,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最终被选为最前线的运动员看台组成员上岗。
这个岗位需要接受最长时间的闭环管理,一方面疫情防护压力大,另一方面需要用很少的人力完成闭环内区域的诸多工作,他们参与设计运动员入场退场流线,统筹大量闭环内观众物资,有时要搬运一整天观众礼包,但前排观奥的体验让一切辛苦都变得值得,当运动员兴高采烈地向他们走来时,尽管不能击掌、拥抱,但依然可以通过充满笑意的眼神和热情的肢体动作传达彼此对对方的祝福。在国旗下站立时,当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时,他控制不住激动的泪水,那一刻鸟巢的寂静夜空,向世界转播中国人的坚韧、乐观与倔强,希望给低潮的世界足够的信心。

02 魏彤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魏彤同学担任城市服务组鸟巢集结疏散志愿者,负责开幕式和闭幕式中驻华使馆人员的引导和疏散。

仪式期间的四万余名观众,能否有序进入鸟巢、又能否在散场后快速找到所属车辆,依赖于集结疏散志愿者的努力,而清华大学志愿团队的责任更是艰巨,因为他们负责的是数百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工作人员,挑战不止于此,冬天夜晚室外的站立工作,校内长时间的健康监测,寒假和春节时间的挤压,志愿活动和学习工作的平衡,都对综合能力和意志品质提出了考验。不过他依旧坚定,作为一个体育迷,家门口的冬奥会本就无比期待,能够亲身参与这一重大活动,更是无上的光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无论处于什么岗位、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志愿者们必将努力完成使命,将最热情、最昂扬的面貌展现给全世界!

03 荆晓青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荆晓青同学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机场运行团队形象景观副经理,负责奥运健儿们进入中国国门第一站的首都国际机场形象景观设计对接与落地实施相关工作。

她参与到整个首都机场形象景观方案的部署讨论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之中,设计对接、落地施工、审核、防疫、安全等细节,这段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既要协调闭环内外的景观形象任务的高质量落地实施,又要保证一线施工人员的防疫安全、施工安全,更不能影响航班的正常运行。最触动她心弦的是在隔离地带施工的一线施工人员,他们每天都要“大动干戈”,穿着6层防护服,等到凌晨12点停航后才能进入场内,为了“抢工”,常常一干到天亮,8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是常态,晓青说:“除夕夜是运动员入境高峰,无数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场盛会的高光时刻不仅是繁花盛开时的绚烂更是它的背后每个平凡英雄点滴努力的汇集。”

04 沈天成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沈天成同学是冬奥对外联络分队志愿者。他担任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Olympic Family Assistant,简称OFA)志愿者,是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核心客户群“个人秘书”的角色,提供日程管理协助、车辆调度、场馆陪同访问、语言翻译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熟悉场馆内外环境,随机应变处理临时状况、协调资源,才能为外国友人提供更好的指引和帮助。这是连接外国友人与奥运场馆的纽带,也是一次与世界人民对话的重要机会。“虽然累,但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沈天成说道。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向志愿者深情寄语:“你们参与其中,虽辛苦,但光荣、自豪而幸福。给各国参赛人员,讲述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北京,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会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志愿者们用最大的热情、最高的标准圆满完成开幕式的服务保障工作,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着清华人的风貌、中国青年的风貌!祝愿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加油,冬奥健儿!